吴春艳
近日,陆埠佛雕在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电视中,宁波市级非遗传承人陆建波抚摸着原木的纹理,敲敲打打、捶捶凿凿,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无限魅力。
随着工业革命现代化到来,一些传统手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薪火相传”文化传承模式受到冲击。24岁的陆浩腾大学毕业后开始在父亲手把手指导下投入陆埠佛雕这份职业。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渐渐学会了修光、打磨、上漆、贴金等基础性工序。腼腆的小伙子表情坚定地说:“现在只能算是学了点皮毛,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不后悔。”这样的传承,正是当下非遗保护所需要的方式。
传统陆埠佛雕多用樟木、楠木等木材造像,主要特点是刀法浑厚、线条流畅,工艺精细。历代有名匠400余人,大江南北许多知名禅院里都有“陆埠帮”名匠的作品。时过境迁,如今陆埠佛雕技艺虽已入选浙江省级非遗名录,可工匠只有20余位。因此,希望有更多像陆浩腾一样的年轻人能关注、喜欢上陆埠佛雕,并参与到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中来。
传统手工技艺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智慧和文化内涵。余姚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浓郁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陆埠佛雕制作相近的还有“翠韵梨洲”竹编技能、剪纸、虎头鞋制作等。这些传统手工艺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挥过重要作用。当下,因为种种原因,它们都面对着同样的传承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传统手工艺“活”过来。一方面,要出台相关保护政策,整合资源,做好宣传,鼓励、保障更多年轻人学艺,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要积极结合时代特色和当地实际,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命,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进来。
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作,需要多方着力多措并举。期待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共同将凝聚先人智慧的手工艺传承下去。
(来源: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 编辑:夏丽霞)
![]() |